
在深刻揭示人性复杂性的文学作品《白夜行》中奕道配资,东野圭吾笔下的那句“太阳和人心,都不可直视”提醒我们,无论是大自然的壮丽还是人心的深邃,都有其不可直视的一面。这种警醒对于今天的教育尤其具有启示性——我们教育下一代时,需要告知他们保持善良,但这种善良不应是无边界的,而应是有力量、有防备的。
在某种程度上,老实被视作一种美德,在中华文化深沉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备受推崇。父母们常常为听到外人夸赞自己孩子“老实听话”而沾沾自喜。但是,在现代社会的某些情境下,这种“老实”却可能转化为一种缺陷,特别是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一个过分老实的孩子可能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好欺负”的对象,这不仅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也让我们反思应如何在孩子心中植入自尊与自强的种子。
以我的一位同事的儿子为例,他今年14岁,体格强健,比同龄孩子显得更为魁梧。在这种外在的壮硕背后,同事和她丈夫曾自豪地以为,孩子这样的体格优势必然能在学校中占据一席之地,至少不会受到欺负。但是,事实却与他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这个孩子的过分老实让他几乎成为了班级里的“服务员”,不仅在班级打扫卫生时总是被拜托替代他人承担更多,同桌甚至还要求他每天带早餐、打水,而这一切的“好意”,换来的却是同桌和其他同学的嘲笑与不领情。他们在群体中嘲讽他是“小胖墩”,这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自我认同感极其脆弱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感到极度的难过,甚至影响到了他的饮食和情绪奕道配资,每天回到家,都是一声不吭地关在房间里,连晚餐都无心触碰。
这种情况直到同事的细心询问下才得以揭露。了解到孩子在校园中的遭遇后,同事的心情无比沉重,她深深自责,悔恨当初没有教育孩子如何在必要时刻挺身而出,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的软弱和过度忍让。
根据中国青少年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校园霸凌的情况不容乐观。大约有30%的中小学生曾有被欺负的经历,其中不乏频繁遭受欺凌的案例。这些受害者通常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体格较弱、社交技能不佳、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支援。其中,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性格善良而过分老实的孩子,他们在被欺负后通常选择沉默忍受,不敢向大人透露真相。这不仅加剧了欺负者的气焰,也给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从事教育行业的经历中,有不少案例表明,校园暴力的恶性循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孩子们在遭受第一次攻击后没有能力或勇气进行反抗。而这背后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孩子们不敢反抗,往往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顺从和忍让,不可引起冲突。甚至有些孩子在遭受校园霸凌后,寻求家长的帮助和安慰时,反而遭受了责备和体罚。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无疑是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和竞争的社会中,保持善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有辨识是非的能力和保护自己的力量。善良不等同于老实,善良的背后应该是智慧和坚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在保持孩子内心的纯良和善意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保持自我,如何在必要时刻展现自己的锋芒,以便在波谲云诡的人世间,既不被伤害,也不去伤害他人。
最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而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包括学习成绩的优异,更包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灵,能够在生活的各个阶段中表现出韧性、同情和诚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成功。
校对 庄武奕道配资
海顺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